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期,国家文物局公布了《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》,四川52通(方)入选。其中,成都博物馆馆藏文物裴君碑、李君碑榜上有名。裴君碑、李君碑又称“天府汉碑”,是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的体量最大、文字最多、保存较为完好汉代石刻。记者了解到,两块汉碑文物目前就陈列于成都博物馆2楼“花重锦官城”展厅内。在目前持续热展的“汉字中国——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”中,也能看到关于它的多媒体展项。
裴君碑、李君碑两块汉碑,让成都“列备五都”的历史有了最新的实物例证,生动全面地展现出秦汉时期成都的繁华风貌。
公元前221年,秦朝统一六国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,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。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和思想,并在文化和思想上创造了多元一体的“东方帝国”。随着刘邦推行“天下县邑城”的政策,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五个城市,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宛(南阳)和成都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,被称为“五都”,仅次于京师长安。在东汉元嘉二年(152年),蜀郡守裴君卸下八年的职务准备离任。他的下属特地为他捐赠了一块石碑,记录了他的生平和功绩。这块石碑与前任蜀郡守李君颂德碑并列于祠堂之中,向后人讲述着两位地方官员为蜀地繁荣所付出的努力。
近两千年过去,在2010年,两通汉碑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东御街口重见天日。这些碑文中有两千多个横稳疏阔的汉隶文字,包括“巍巍大汉”、“列备五都”等字样。从这些磅礴大气的颂词中不难看出,当时的成都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。碑刻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,还涉及当时成都在地方官制、文化教育、社会生活、经济面貌和文学水平等方面的情况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记录中有很多与成都的文化教育相关。西汉时期,蜀郡太守文翁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学——文翁石室。从那以后,蜀地崇尚文化教育之风便盛行不衰,并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制度。历代官员将文化教育视为重点,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学者。在两通石碑的碑文中所记录的两任太守功绩,很大一部分都与兴办学校、培养擢拔人才有关。李君碑中有“同心齐鲁、诱进儒墨”的文字,颂扬了文翁兴学、蜀地教育可与齐鲁媲美,而李君则继承文翁办学传统,重振教育,恢复了西汉文翁兴学的盛况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成都博物馆
标签: